笔趣阁 - 玄幻小说 - 修仙从钻木取火开始在线阅读 - 修仙从钻木取火开始 第88节

修仙从钻木取火开始 第88节

    简正初继续说道:

    “有了前面建兴庆府书馆成例,我们又择机拜访了县尊,又召集了历年学生,还拜访了城中富贵人家,终于得了一个好方案,并于最近开始正式施行。”

    ------------

    第135章 【功德无量】

    “就是眼下这个?”方长说道。

    “没错。”

    说到自己近期最为上心的事儿,简正初眼中满是神采,原本儒雅的老先生,描述间竟然用上了一些肢体动作:

    “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,脚踏实地才是做事好方法。我们兄弟的看法,若要推行普及平民教育,当先从一府一地做起,从我做起。”

    “幸好不管是县尊,还是城里富贵人家,亦或是我们那些学生,对我们这番想法都很支持。经过些日子讨论和整理后,我们有了个看起来比较完善的方案。”

    “由县衙出场地,县里和富贵人家共同掏钱,再从今年入城税中截留一部分,在这兴庆府城里办一所学校。我们所在的这个院落就是县里拨付的,等开春时,这院里几排屋子就会被改建为课堂。”

    “我们核算过,办学大头其实是纸笔墨,书本只要珍惜使用,一次购置可以用上好些年,何况还可以自己抄录。”

    “授业人也不是问题,毕竟只是识字课堂,我的学生们就能兼任,也不用聘请塾师。这对他们是好事儿,能够在此处历练一番,即使不能中举,也可以去别处找个塾师职位糊口。”

    “基础齐全后,接下来就是生源,和县尊商议后,我们贴了告示,让有意学习的孩子,不分男女,不分年龄,俱在此处报名,而后开春统一入学。”

    “定下的学费极低,低到近乎每个人都负担得起,现在看来大家很是踊跃。现在只是起了个头,也不知道这所学校,以后会如何,更不知道我们两人能否成功。”

    “唉,真希望我们这种理念,能够在某天传扬开来,现在连我们的很多学生,都不理解此事。只有我们两人,实在是有些势单力孤。”

    “只希望这次办学,能够让更多人认同平民教育的意义,能够聚集些志同道合的人,一起将这所学校开办下去,最好在天下开办更多学校。”

    “毕竟,若只靠我们两个人,又能做多少事?而且我们年纪不低了,终究会有寿尽那天……方先生是仙家人,倒是我们这些俗世算计,贻笑大方了。”

    两人这番筹划,方长听得击节赞叹:

    “不然,二位此番理念与举措,当真算得上是功德无量,即使是在下也敬佩的紧,如此壮丽事迹,请二位受在下一拜。”

    说罢,他双手为揖,朝简正初简正清兄弟,施了一礼。

    他没有妄言,简氏兄弟能够自行领悟到这一点,并着手施行,确实是功德无量。倘若轮回中真有生死簿,那这番作为也会在上面,大大记录上一笔,来生绝对是在富贵美满好人家。

    见方长朝自己施礼,二人很紧张,立刻还礼。

    简单客套后,三人又为此事聊了许久,接着,外面有简氏兄弟的学生,敲门走进来,对两人说道:

    “师尊,外面都已经登记完毕,是否收工整理册子?”

    “唔,先不急,我过去看看,估计这段时间常会有来人。”简正初说道,而后他转向方长:“方先生,不如一起去看看?”

    方长闻言摆摆手,拒绝道:

    “不必,我准备去你们建的‘兴庆府书馆’看看,可还需要什么手续?”

    旁边简正清从口袋里掏了下,拿出个小竹牌,对方长说道:“方先生,请执此牌进入,不需要再登记,直接去看就好。”

    “好,那就多谢了,明日我会来此处归还。”他接过竹牌,对二人道谢。

    …………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不像这被选作学校地址的院落一样偏僻,书馆对于面积的需求要少很多,故而县衙能够在府城中间部位,拿出可用的房屋。

    这里离着县衙不远,离着县学也不远,端的是个好地方。

    这里之前也没有大用,而是被县里当做一个仓库,虽然规格很朴素,但是足够结实,而且是砖瓦结构,防火好一些。

    腾出来后,县里又拨了点钱买材料,又从仓库里拖出来些桌椅,并使服徭役的百姓,将其中打扫擦洗干净,再把这屋子改造一番。

    主要是撬起地砖后洒了大量石灰,重新铺了地面用以防水,又扩大了窗口,增加采光。

    将重新整修一新的馆舍里摆上桌椅,并派出车辆从简氏兄弟家中,将他们的藏书运来,再从县学找来足够的人手,这“兴庆府书馆”便就正式开业,供兴庆府读书人享用。

    读书人们对于这书馆评价非常高,毕竟里面藏书数量之巨,超出很多人这辈子见过书的数量。

    当然,去过两位简先生家的,早已经见过这些,不过那时候翻阅可以,借阅可就难了。

    毕竟两位简先生德高望重,府里读书人差不多都是他们的学生,光是开口就颇为困难。更何况,简氏兄弟虽然待人接物颇为大方,可是在书籍上面却吝啬的很,就像他们几代先人般。

    故而这次,他们两人将所有书一股脑捐了,非常出乎知情人们意料。

    方长拿着简正清给的小竹牌,来到这书馆外,抬头瞅了瞅正门上方,那里有个牌匾,上面是“兴庆府书馆”几个黑字,应该是兴庆府知县手书,

    他迈步走了进去。

    门口有人站立,检查所有进门人凭记。

    他递上竹牌,对方仔细看了看,问方长道:“这是简先生的书牌,怎么会在你这里?”

    方长笑道:“在下是二位简先生的朋友,刚刚从他们那里出来。听闻这兴庆府的书馆非常妙,就朝他们讨了此牌,进来瞻视一下。”

    “原来是先生的朋友?失敬。 ”

    守门人拱手说道,而后冲着里面喊了个名字,才将竹牌还给方长。

    书馆里有位文质彬彬的书生闻声走出,问守门者:“怎么了?发生何事。”

    “师兄,这是简先生的朋友,持了先生的凭记来。”守门者对来人说。

    “噢,这厢有礼,在下为此处管事,也是简先生的弟子,称我乐东便是,不知道阁下怎么称呼?”

    书生瞬间知道了守门师弟的意思,是让自己接待老师的这位年轻朋友,于是恭恭敬敬超方长说道。

    “我姓方。”

    “方先生好,师弟们各有职责,不能脱身,书馆里只有我最闲,不如让在下陪同您在馆中转上一转?也好介绍介绍。”

    “如此甚好,有劳了。”

    ------------

    第136章 【捐银】

    兴庆府书馆所占地,曾经是一个仓库,故而还算宽敞;工匠们又给房屋改大了窗户,换了内外窗纱窗纸,让里面也挺明亮。

    进门是个矮柜台,后面坐着位县学学生,正在整理册子,管理所有图书。

    书馆管事乐东介绍道,这个位置事务很是繁杂,包括办理借阅归还、对书籍统计分类、管理成员身份、对新购或者新抄写的书籍登记编号并归类等,也算是书馆里的重要职位。

    不过这登记姓名的小童……方长感觉非常熟悉。

    在对方抬起头,视线看向自己时,方长认出来对方,笑道“你是…‘等价交换’?怎么不在怀凤府,来兴庆府了?”

    那管理图书的小童见到方长,也是吃了一惊,很快便认了他出来,看来当时那次被戒尺打手板的经历,记忆犹新。

    他以稚嫩童声老气横秋地,对方长说道“竟然是你!幸会。”

    “是我。”方长看见对面这个小童,用一幅与年龄不搭的语气,像大人一样说话,端的是有些滑稽,不由得笑了笑。

    似是被勾起了回忆,小童摆摆手,脸上有些不好意思

    “当时年轻不懂事,对先生所教授内容,理解出了偏差,才做出了那等癫狂事,还望阁下恕罪。”

    “哈哈,并无怪罪,很有趣。”方长笑道,而后从包裹里摸出包麻糖,递给小童,“这个送与你。”

    小童拱手接过“长者赐,不敢辞,多谢阁下。”

    面前小童快快乐乐地接过纸包,打开后却有些愁色,因为书馆里不能吃东西。

    方长哈哈一笑,继续问道“刚刚还没说,你怎么到兴庆府了?”

    “先生说,他会的东西都已经教给我了,再也没有其他东西可以教,强行占位是暴殄天物,于是辞职远去。”

    “不过先生离开前,给我推荐了大小两位简先生,我就带着老师的信,来兴庆府县塾求学。”

    旁边陪同的乐东笑道“是的,我这师弟其实是个插班生,前不久忽然拿着封信,来课堂上找老师,然后老师看过信,就收下了他。”

    方长点点头,问小童“我姓方,可以叫我方先生,你叫什么名字?”

    小童看了看陪同着方长的师兄,仰头回答道“我叫陆绍元,原来阁下您姓方,这是要来书馆参观么?”

    “是啊,我路过兴庆府城,遇到了两位简先生,从他们那里得知了这所‘兴庆府书馆’的事迹,有些好奇,便过来看看。”

    陆绍元兴奋地说道

    “哈,在我看来,这书馆可是好地方,甚至可以说,这是天下一等一的好设施。虽然我年龄尚且幼,可不管是从书里,还是师长亲朋们的讲述中,都没听说过类似的东西。”

    “有如许多藏书的去处有不少,但像这里一样,放开给所有人看,而且有完善管理规则的,却一个都无。”

    “在书馆,只要符合条件,任何人都能获得看书资格,一视同仁;在书馆,孤本珍本会被抄录,会被刻版印刷,传播天下;在书馆,里面书籍随着抄录、购置,能够借阅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。”

    “这里实在是做学问的好地方,望方先生离开兴庆府后,对此多加宣扬传颂,这种善地,不该被埋没。”

    看到小童陆绍元这幅兴奋劲儿,方长点点头,答应下来。

    旁边乐东说道

    “陆师弟十分优秀,他来后没多久,就在县学中一鸣惊人,让师兄师弟们钦佩。正值先生开始筹建这兴庆府书馆,师弟对此很感兴趣,就率先申请来此处工作。”

    “只是由于年龄,先生只让他在此处登记,没做管事。这管事职位,先生们挑来挑去,最后让我暂管,只是明年我便要赶考,还不知道能交给谁。”

    两人走进内里,乐东将声音放轻,小声给方长介绍周围陈设、书籍分类。还好方长走路向来没有声音,不会吵到里面正在捧着书籍阅读的人们。

    书馆里面空地,被一排排书架占满。

    这些书架都……很眼熟,看来县衙派人去简氏兄弟那里搬书的时候,书架也没落下,被一起搬了来。

    它们每只都斑斑驳驳,似乎历尽沧桑,虽然破旧,却俨然给人以庄严神圣之感。

    不过这些装满书籍的书架之间,空挡比它们在简氏兄弟家中时,要宽敞上很多。

    当初这些书在简氏兄弟家里时,由于数量过多,地方过小,中间只容许一个人侧身通过。如今换到了书馆里,它们阔了起来,中间可以容许三个人并排前行。

    如此,才有不少书生带着垫子或者马扎,就在书架下面席地而坐,不出声默默诵读。

    屋旁倒是有几张桌子,那是县衙从仓库里翻寻出来的,被搬过来使用。

    由于在书馆里看书,除了缴纳费用外,还要抄录数目不等的书籍,加上此处书籍暂时不允许外借,几张桌子都归了抄写者,而且供不应求。